范文查询

《解决好突出问题》范文模板

共有267人参考解决好突出问题怎么写,536字免费保先教育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解决好突出问题怎么写

解决好突出问题范文(536字)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前,由市委“先教办”牵头,我们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查找出了全市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此,应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解决好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


一是反对官僚干部、争当爱民干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群众路线,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群众“最盼”的问题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的问题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的问题上改作风。



二是反对守旧干部、争当创新干部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对外开放的能力,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



三是反对“原则”干部、争当“细节”干部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坚决杜绝“讲大道理高谈阔论,讲具体办法束手无策”的现象。教育干部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从小事抓起,靠前指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仔细了解工作、事件发展的过程,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是反对腐败干部、争当廉政干部
。各级党政部门要健全完善科学、规范、透明的办事程序和办事规则,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警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精简办事程序,改进工作作风,最大限度地遏制办事不公、执法不严现象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3/

《解决好突出问题.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保先教育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解决好突出问题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保先教育范文

农民数量减少而贫困人口反增,这是为什么?怎么写

历来工业化成功的国度在发展过程中,减少农民与减少贫困应该是两条齐头并进的等边线,他们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直至一个工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现代国家的出现。 而在我国的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人口总量的确在减少,但是,在某些地区随着这种减少带来的,不是贫困人口的减少,而是贫困人口的增长。 不难看出,新增贫困人口的主要省份,仍然是那些农业大省。除了老大难的淮河流域生存条件恶劣等自然因素,因圈地而造成的人为贫困大约要占据相当的比例。 这几个新增贫困人口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民失地比较严重的省份。农民的数量不是因为城镇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因为被剥夺土地而减少,所以导致了新的贫困,也就并不足奇。 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没有得到有计划的安置,所以他们的身份瞬间模糊起来。如今有个比较流行的词汇“边缘化”,此语套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身上或许有几分合适,但却也有几分不妥,因为在工人失业严重的地方,还有多少无法安居乐业的人“非边缘化”呢?所以还有个更悠久更深刻的词汇形容他们,曰:盲流。如果抛开词语的歧视成分,释为“盲目流动”,或者还是颇为妥贴。正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土地,所以被迫盲目流动,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是被迫、盲目的,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不太走运的人成为了新贫困人口中的一员。 农民减少而贫困反增——这有悖常理的新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这里减少农民的作法同样有悖常理。一个农业人口总是徘徊在国家总人口80%左右的国家,使大多农民离开土地并非是件坏事,正是大势所趋。因为凡是一个大国要发展,首先必须成为工业强国,不可能总是在农业大国里“领先”。但是,减少农民必须水到渠成,决不能拔苗助长。尤其当这种拔苗助长成为一种巧取豪夺的借口时,减少农民只会偏出正常轨道。 何谓减少农民的水到渠成?首先必须有科技含量下工农业发展直至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这是减少农民的必需硬件;其次还要有城市接纳农民的人文环境营造,这是转化农民的必需软件。目前我们社会一硬一软的这两个“水渠”尚未成形与成熟,被减下来的农民,一则沦为简单的劳力,二则得不到城市的善待,于是这种转变就很有可能变成一种“抛弃”。 出现这种局面,还与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现状有关。当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只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停留,整个制造业只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打工仔,那么减下来的农民除了成为简单而廉价的劳力,又有何所依呢? 在我们这里,接受减下来农民的城市障碍有“暂住”等等这“证”那“证”的限制,但最根本的,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的衰落,城市工人尚且不少待岗,怎么还轮得到农民来做工呢?即使失业工人与减下来的农民都成为小商与服务业者,但这会给一个以工业为本的城市带来真正的就业良机与真实的繁荣吗? 近邻日本的工业化成功经验令我们不得不沉思反省。当初他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大量农民培养成为技术工人,一是有蒸蒸日上的工业作衬,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城市对这些农民大开绿灯,使他们很快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在这里,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景气,所以不存在任何城市工人对减下来农民的排斥,技术工人的竞争取代了失业之虞。日本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可以说正是建立在减少农民正道的基础上的。 以减少农民来减少贫困的正道,不是所谓的圈地城市化,而是实现城镇的工业化。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盲目流动,也不可能一下子变成安居乐业的技术工人。这是目前横亘在我国经济转进路上的一时难以逾越的山脉。 ( 这是   贫困人口 )

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内外对比分析怎么写

历来工业化成功的国度在发展过程中,减少农民与减少贫困应该是两条齐头并进的等边线,他们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直至一个工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现代国家的出现。 而在我国的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人口总量的确在减少,但是,在某些地区随着这种减少带来的,不是贫困人口的减少,而是贫困人口的增长。 不难看出,新增贫困人口的主要省份,仍然是那些农业大省。除了老大难的淮河流域生存条件恶劣等自然因素,因圈地而造成的人为贫困大约要占据相当的比例。 这几个新增贫困人口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民失地比较严重的省份。农民的数量不是因为城镇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因为被剥夺土地而减少,所以导致了新的贫困,也就并不足奇。 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没有得到有计划的安置,所以他们的身份瞬间模糊起来。如今有个比较流行的词汇“边缘化”,此语套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身上或许有几分合适,但却也有几分不妥,因为在工人失业严重的地方,还有多少无法安居乐业的人“非边缘化”呢?所以还有个更悠久更深刻的词汇形容他们,曰:盲流。如果抛开词语的歧视成分,释为“盲目流动”,或者还是颇为妥贴。正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土地,所以被迫盲目流动,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是被迫、盲目的,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不太走运的人成为了新贫困人口中的一员。 农民减少而贫困反增——这有悖常理的新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这里减少农民的作法同样有悖常理。一个农业人口总是徘徊在国家总人口80%左右的国家,使大多农民离开土地并非是件坏事,正是大势所趋。因为凡是一个大国要发展,首先必须成为工业强国,不可能总是在农业大国里“领先”。但是,减少农民必须水到渠成,决不能拔苗助长。尤其当这种拔苗助长成为一种巧取豪夺的借口时,减少农民只会偏出正常轨道。 何谓减少农民的水到渠成?首先必须有科技含量下工农业发展直至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这是减少农民的必需硬件;其次还要有城市接纳农民的人文环境营造,这是转化农民的必需软件。目前我们社会一硬一软的这两个“水渠”尚未成形与成熟,被减下来的农民,一则沦为简单的劳力,二则得不到城市的善待,于是这种转变就很有可能变成一种“抛弃”。 出现这种局面,还与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现状有关。当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只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停留,整个制造业只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打工仔,那么减下来的农民除了成为简单而廉价的劳力,又有何所依呢? 在我们这里,接受减下来农民的城市障碍有“暂住”等等这“证”那“证”的限制,但最根本的,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的衰落,城市工人尚且不少待岗,怎么还轮得到农民来做工呢?即使失业工人与减下来的农民都成为小商与服务业者,但这会给一个以工业为本的城市带来真正的就业良机与真实的繁荣吗? 近邻日本的工业化成功经验令我们不得不沉思反省。当初他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大量农民培养成为技术工人,一是有蒸蒸日上的工业作衬,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城市对这些农民大开绿灯,使他们很快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在这里,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景气,所以不存在任何城市工人对减下来农民的排斥,技术工人的竞争取代了失业之虞。日本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可以说正是建立在减少农民正道的基础上的。 以减少农民来减少贫困的正道,不是所谓的圈地城市化,而是实现城镇的工业化。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盲目流动,也不可能一下子变成安居乐业的技术工人。这是目前横亘在我国经济转进路上的一时难以逾越的山脉。 ( 供销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经营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队伍建设要过硬怎么写

历来工业化成功的国度在发展过程中,减少农民与减少贫困应该是两条齐头并进的等边线,他们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直至一个工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现代国家的出现。 而在我国的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人口总量的确在减少,但是,在某些地区随着这种减少带来的,不是贫困人口的减少,而是贫困人口的增长。 不难看出,新增贫困人口的主要省份,仍然是那些农业大省。除了老大难的淮河流域生存条件恶劣等自然因素,因圈地而造成的人为贫困大约要占据相当的比例。 这几个新增贫困人口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民失地比较严重的省份。农民的数量不是因为城镇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因为被剥夺土地而减少,所以导致了新的贫困,也就并不足奇。 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没有得到有计划的安置,所以他们的身份瞬间模糊起来。如今有个比较流行的词汇“边缘化”,此语套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身上或许有几分合适,但却也有几分不妥,因为在工人失业严重的地方,还有多少无法安居乐业的人“非边缘化”呢?所以还有个更悠久更深刻的词汇形容他们,曰:盲流。如果抛开词语的歧视成分,释为“盲目流动”,或者还是颇为妥贴。正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土地,所以被迫盲目流动,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是被迫、盲目的,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不太走运的人成为了新贫困人口中的一员。 农民减少而贫困反增——这有悖常理的新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这里减少农民的作法同样有悖常理。一个农业人口总是徘徊在国家总人口80%左右的国家,使大多农民离开土地并非是件坏事,正是大势所趋。因为凡是一个大国要发展,首先必须成为工业强国,不可能总是在农业大国里“领先”。但是,减少农民必须水到渠成,决不能拔苗助长。尤其当这种拔苗助长成为一种巧取豪夺的借口时,减少农民只会偏出正常轨道。 何谓减少农民的水到渠成?首先必须有科技含量下工农业发展直至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这是减少农民的必需硬件;其次还要有城市接纳农民的人文环境营造,这是转化农民的必需软件。目前我们社会一硬一软的这两个“水渠”尚未成形与成熟,被减下来的农民,一则沦为简单的劳力,二则得不到城市的善待,于是这种转变就很有可能变成一种“抛弃”。 出现这种局面,还与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现状有关。当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只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停留,整个制造业只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打工仔,那么减下来的农民除了成为简单而廉价的劳力,又有何所依呢? 在我们这里,接受减下来农民的城市障碍有“暂住”等等这“证”那“证”的限制,但最根本的,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的衰落,城市工人尚且不少待岗,怎么还轮得到农民来做工呢?即使失业工人与减下来的农民都成为小商与服务业者,但这会给一个以工业为本的城市带来真正的就业良机与真实的繁荣吗? 近邻日本的工业化成功经验令我们不得不沉思反省。当初他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大量农民培养成为技术工人,一是有蒸蒸日上的工业作衬,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城市对这些农民大开绿灯,使他们很快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在这里,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景气,所以不存在任何城市工人对减下来农民的排斥,技术工人的竞争取代了失业之虞。日本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可以说正是建立在减少农民正道的基础上的。 以减少农民来减少贫困的正道,不是所谓的圈地城市化,而是实现城镇的工业化。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盲目流动,也不可能一下子变成安居乐业的技术工人。这是目前横亘在我国经济转进路上的一时难以逾越的山脉。 ( 保持共产党员   队伍建设 )

胡锦涛等中共高层听报告 以身示范学优秀党员怎么写

历来工业化成功的国度在发展过程中,减少农民与减少贫困应该是两条齐头并进的等边线,他们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直至一个工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现代国家的出现。 而在我国的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人口总量的确在减少,但是,在某些地区随着这种减少带来的,不是贫困人口的减少,而是贫困人口的增长。 不难看出,新增贫困人口的主要省份,仍然是那些农业大省。除了老大难的淮河流域生存条件恶劣等自然因素,因圈地而造成的人为贫困大约要占据相当的比例。 这几个新增贫困人口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民失地比较严重的省份。农民的数量不是因为城镇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因为被剥夺土地而减少,所以导致了新的贫困,也就并不足奇。 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没有得到有计划的安置,所以他们的身份瞬间模糊起来。如今有个比较流行的词汇“边缘化”,此语套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身上或许有几分合适,但却也有几分不妥,因为在工人失业严重的地方,还有多少无法安居乐业的人“非边缘化”呢?所以还有个更悠久更深刻的词汇形容他们,曰:盲流。如果抛开词语的歧视成分,释为“盲目流动”,或者还是颇为妥贴。正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土地,所以被迫盲目流动,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是被迫、盲目的,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不太走运的人成为了新贫困人口中的一员。 农民减少而贫困反增——这有悖常理的新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这里减少农民的作法同样有悖常理。一个农业人口总是徘徊在国家总人口80%左右的国家,使大多农民离开土地并非是件坏事,正是大势所趋。因为凡是一个大国要发展,首先必须成为工业强国,不可能总是在农业大国里“领先”。但是,减少农民必须水到渠成,决不能拔苗助长。尤其当这种拔苗助长成为一种巧取豪夺的借口时,减少农民只会偏出正常轨道。 何谓减少农民的水到渠成?首先必须有科技含量下工农业发展直至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这是减少农民的必需硬件;其次还要有城市接纳农民的人文环境营造,这是转化农民的必需软件。目前我们社会一硬一软的这两个“水渠”尚未成形与成熟,被减下来的农民,一则沦为简单的劳力,二则得不到城市的善待,于是这种转变就很有可能变成一种“抛弃”。 出现这种局面,还与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现状有关。当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只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停留,整个制造业只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打工仔,那么减下来的农民除了成为简单而廉价的劳力,又有何所依呢? 在我们这里,接受减下来农民的城市障碍有“暂住”等等这“证”那“证”的限制,但最根本的,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的衰落,城市工人尚且不少待岗,怎么还轮得到农民来做工呢?即使失业工人与减下来的农民都成为小商与服务业者,但这会给一个以工业为本的城市带来真正的就业良机与真实的繁荣吗? 近邻日本的工业化成功经验令我们不得不沉思反省。当初他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大量农民培养成为技术工人,一是有蒸蒸日上的工业作衬,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城市对这些农民大开绿灯,使他们很快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在这里,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景气,所以不存在任何城市工人对减下来农民的排斥,技术工人的竞争取代了失业之虞。日本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可以说正是建立在减少农民正道的基础上的。 以减少农民来减少贫困的正道,不是所谓的圈地城市化,而是实现城镇的工业化。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盲目流动,也不可能一下子变成安居乐业的技术工人。这是目前横亘在我国经济转进路上的一时难以逾越的山脉。 ( 以身   中共 )

话说先进性教育的“四个力戒”怎么写

历来工业化成功的国度在发展过程中,减少农民与减少贫困应该是两条齐头并进的等边线,他们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直至一个工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现代国家的出现。 而在我国的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人口总量的确在减少,但是,在某些地区随着这种减少带来的,不是贫困人口的减少,而是贫困人口的增长。 不难看出,新增贫困人口的主要省份,仍然是那些农业大省。除了老大难的淮河流域生存条件恶劣等自然因素,因圈地而造成的人为贫困大约要占据相当的比例。 这几个新增贫困人口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民失地比较严重的省份。农民的数量不是因为城镇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因为被剥夺土地而减少,所以导致了新的贫困,也就并不足奇。 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没有得到有计划的安置,所以他们的身份瞬间模糊起来。如今有个比较流行的词汇“边缘化”,此语套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身上或许有几分合适,但却也有几分不妥,因为在工人失业严重的地方,还有多少无法安居乐业的人“非边缘化”呢?所以还有个更悠久更深刻的词汇形容他们,曰:盲流。如果抛开词语的歧视成分,释为“盲目流动”,或者还是颇为妥贴。正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土地,所以被迫盲目流动,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是被迫、盲目的,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不太走运的人成为了新贫困人口中的一员。 农民减少而贫困反增——这有悖常理的新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这里减少农民的作法同样有悖常理。一个农业人口总是徘徊在国家总人口80%左右的国家,使大多农民离开土地并非是件坏事,正是大势所趋。因为凡是一个大国要发展,首先必须成为工业强国,不可能总是在农业大国里“领先”。但是,减少农民必须水到渠成,决不能拔苗助长。尤其当这种拔苗助长成为一种巧取豪夺的借口时,减少农民只会偏出正常轨道。 何谓减少农民的水到渠成?首先必须有科技含量下工农业发展直至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这是减少农民的必需硬件;其次还要有城市接纳农民的人文环境营造,这是转化农民的必需软件。目前我们社会一硬一软的这两个“水渠”尚未成形与成熟,被减下来的农民,一则沦为简单的劳力,二则得不到城市的善待,于是这种转变就很有可能变成一种“抛弃”。 出现这种局面,还与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现状有关。当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只能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停留,整个制造业只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打工仔,那么减下来的农民除了成为简单而廉价的劳力,又有何所依呢? 在我们这里,接受减下来农民的城市障碍有“暂住”等等这“证”那“证”的限制,但最根本的,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的衰落,城市工人尚且不少待岗,怎么还轮得到农民来做工呢?即使失业工人与减下来的农民都成为小商与服务业者,但这会给一个以工业为本的城市带来真正的就业良机与真实的繁荣吗? 近邻日本的工业化成功经验令我们不得不沉思反省。当初他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大量农民培养成为技术工人,一是有蒸蒸日上的工业作衬,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城市对这些农民大开绿灯,使他们很快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在这里,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景气,所以不存在任何城市工人对减下来农民的排斥,技术工人的竞争取代了失业之虞。日本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可以说正是建立在减少农民正道的基础上的。 以减少农民来减少贫困的正道,不是所谓的圈地城市化,而是实现城镇的工业化。城市化不等于工业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盲目流动,也不可能一下子变成安居乐业的技术工人。这是目前横亘在我国经济转进路上的一时难以逾越的山脉。 ( 力戒   先进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