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范文模板

共有246人参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怎么写,2343字免费三个代表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怎么写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范文(2343字)

摘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全体党员和职工的行动指南,对强化党员和职工的思想建设。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职工利益

一、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尺度。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它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先进性,注定会走向消亡。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就是革这个落后的生产关系的命;我们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保障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进行改革,就是因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任何社会实践,都贯穿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一条主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企业也是一样,只有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原则,企业才能发展稳定。在先进的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近年来,我们单位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运行、节能降耗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一定的文化,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需要有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靠什么来实现这一切呢?只能靠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可以反映出来经济基础的发展。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失去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此,我们要保持企业的发展稳定,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是最基本的投资环境”等重要理念。

1 强化思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在员工中深入开展以加强思想信念、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的教育,加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的教育,进一步增强干部员工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实效。要因人而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行为规范准则及奖罚办法;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同企业的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一项长期的思想工作任务。

2 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形势和员工的思想实际,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业务工作结合,思想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想政治工作要强调生动活泼泼、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我们要重点抓好爱岗敬业教育,振奋精神,靠创造佳绩证实我们生存的价值、提高员工的自信心,为化工一厂建功立业。

3 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实施“人才工程”,鼓励员工学文化、学知识,紧密结合形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采取素质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单位内部业务培训的同时,鼓励员工采取进修等形式,提高学历,从而增强员工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其次,加强民主,听取和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采取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活跃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员工在各种活动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三、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

1 要把员工摆到企业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一个企业,把员工摆到什么位置,这不但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的问题,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这是由企业的性质和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尊重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员工在企业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企业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因为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积极作用。只有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与先进生产力结合起来,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关心员工生活,认真解决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人的因素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要保持企业的发展稳定,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一个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依靠他们积极性的发挥。依靠他们的创造性。那么,要靠什么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呢?一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切实解决好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一切大事。首先,应该注重感情上的投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真挚的感情去感染人。其次,要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员工的工作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业绩突出的要给予必要的奖励,这是保持员工积极性持续发挥的重要保障。再次,要认真解决好员工的福利待遇。在企业允许的条件下,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多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这样才能增进员工与领导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使员工牢固树立起“厂荣我荣,厂衰我衰”的思想观念,调动员工热爱企业,奉献企业的极大潜力。从而真正落实了“中匡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中国wWw.LWlm.coM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49214/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三个代表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三个代表范文

对于“三个代表”内涵的理解怎么写

一、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关于这个命题,我想首先应当回答的问题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其标志是什么。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技术等诸要素的总和,是一种既得的现实的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一般有三大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干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合称为生产资料。毛泽东把它简约为“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1](P319),即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而其发展程度的标志便是生产工具。我们经常说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或者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子时代或者称之为后工业时代,均是如此,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进一步,我们仔细想一下会发现,上面谈到的那些生产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有形之物,或者说,是实实在在的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感悟到,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可能会是无形之物。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在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在手机上流动的声音;在旅游网点上走动的人群以及人们追逐的人文精神等等。而恰恰是经营着这些无形之物的企业是现今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最为强劲的企业。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些企业经营的是无形之物,就某一个企业而言,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为穷光蛋。那么,这些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呢? 因此,在谈到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应当涉及到上面谈到的无形的东西。这些东西抽象出来就是两条: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我想,小平同志做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而科学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企业的人文精神等等。可以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将会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是生产力系统内在机制的一种时代跃迁。如果把生产力比作生命有机体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就是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物的要素则是它的“骨骼”和“血肉”。与生物进化的过程一样,社会生产越是走向高级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是重要,直至生命攸关。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投资取向上就必须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发展。我想,近些年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也应当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作为适应这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应当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的掌握者,他们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部分人员的利益。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所有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但是在传统教科书的定义中,所有制关系只是表现在人对于有形之物的占有关系,以及通过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待遇。但是,我在前面谈到,在未来社会,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会是无形之物,比如知识、发明、管理能力等。那么这些无形之物是不是也可以纳入生产资料的范畴呢?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呢?我认为应当是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理由。一个DVD光盘加上刻内容的加工费,大概需要10元钱;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电影,那么价值1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多媒体软件,可能价值10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平台操作系统,可能价值10000元;而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可能价值100000元甚至更高。物的生产资料是相同的,都是光盘。生产工具也是相同的,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刻盘机。有形之物的生产者也是相同的,都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程序操作员。我们知道,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在于内容及营销的策划,其中主要的是关于内容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些无形之物。因此,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进入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和分配。也就是说,在进行交换和分配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地形之物的占有应当作为资本的占有出现,而不是仅仅作为劳动的付出。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这些无形之物有可能越来越成为资本的重要来源。我想,这应当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谈到上面这些,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呢?我想教育在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进一步清晰的事情是很多的。首先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知识信息的传递:我们的课堂教授、我们的教科书上传播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可以有许多定义,但知识在本质上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考的结果。虽然我上面谈到的无形之物包括知识,但不是静态的知识本身,而应当是一种被活化了的、具有能动性的知识,这表现于知识的重组、运用、演绎、发明与创造。这就像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一样:静态的货 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运作起来并带来收益的货币才可能成为资本。因此,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活化旧有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再比如,高校招生的问题。虽然我刚才谈到,对于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以资本的占有关系的形式出现。但是事实上,在我国,真正能够实现这种资本的占有关系的比重还很小。就目前的形势看,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劳动者的素质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许多劳动者不能适应现代生产。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大批素质好的劳动者,而这些人才更适宜于在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因为,大学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招生中,这类学生的招生数量实在是太少。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涉及观念、就业机会、工作待遇以及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从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考虑,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我认为,必须扩大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比例,同时也要开通高职升入本科大学的路径。这样,才能尽快解决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知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两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文化含义,我想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可能比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还要重要。道理很清楚,先进文化内涵着时代精神,内涵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哲学和基本价值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也许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但现在许多愚昧迷信被当作信条,一些与道德相违背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人的行为规范,一些正常的东西反而变得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些学者不得不提出“底线伦理”的问题。就像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达博士所说的那样:“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2](P3)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核心是发展教育,特别是大众性的普及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全民教育。 现在,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弹的现象,中小学辍学的现象仍然很多。不仅山区农村学生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即便在城镇,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读书,是实施全民教育的最大障碍。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必须分析原因。这里肯定有社会的经济的以及观念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学校期间不愿意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几乎都集中在课程内容:是因为学的东西没有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那么我们削减一些知识课,再加上一些活动课,问题就解决了吗?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在教育模式上,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很深的。封建传统教育的要害有两点:读书做官与严加管教。一个是功利性利诱,一个是棍棒式教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压抑以至摧残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个性。 教育,其本意是引出、引导。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P409)可见,孟老先生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家。每一个人天生都有教育的欲望,也都有受教育的欲望,这应当是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走向上面谈到的封建教育模式的两个弊端。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小学或者中学都会有这样的作文题目:你长大以后干什么?从小立志似乎是很重要的。教育者一般说来希望孩子们有远大抱负,他们认为利益诱惑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好方法,甚至会认为利益越大诱惑力越强,则学习动力越大,于是帮助孩子建立不切实际的理想。可是教育者心理可能也明白,那些“远大理想”真能实现的是微乎其微的。在这个时候,他们恰恰忘记了,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他认为应当得到而没有得到,产生于他的成就感被完全抹杀。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就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管教。正是这些,导致了单一的培养模式,也构建了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会愿意读书呢?由此可见,把问题完全归罪于学校教的知识没有用,因此学生不愿意学,可能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精英的教育,其出发点与古代科举相差无几。我前面谈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大学招生等问题都与此有关。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说,“学为仕途”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4]。这是与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们是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我们应当树立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基础教育,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为此,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教育规律有关,应当与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有关。根据我上面谈到的那些看法,主要是根据我校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提出东北师范大学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精神是:尊重的教育。 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教会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必要的知识,鼓励学生创造的激情;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发展,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所以提倡这种理念,是希望我们东北师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贯穿这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感悟到这种理念;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这样,我们就能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学习后思考的点滴体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还是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交流和进一步的思考,能够把一些问题想得更透一些,更全面一些。这不仅是“三讲”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指导我们未来的工作也将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孟子·尽心章句上[A].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 内涵   理解 )

向郭斌同志学习 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怎么写

一、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关于这个命题,我想首先应当回答的问题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其标志是什么。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技术等诸要素的总和,是一种既得的现实的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一般有三大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干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合称为生产资料。毛泽东把它简约为“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1](P319),即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而其发展程度的标志便是生产工具。我们经常说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或者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子时代或者称之为后工业时代,均是如此,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进一步,我们仔细想一下会发现,上面谈到的那些生产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有形之物,或者说,是实实在在的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感悟到,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可能会是无形之物。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在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在手机上流动的声音;在旅游网点上走动的人群以及人们追逐的人文精神等等。而恰恰是经营着这些无形之物的企业是现今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最为强劲的企业。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些企业经营的是无形之物,就某一个企业而言,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为穷光蛋。那么,这些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呢? 因此,在谈到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应当涉及到上面谈到的无形的东西。这些东西抽象出来就是两条: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我想,小平同志做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而科学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企业的人文精神等等。可以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将会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是生产力系统内在机制的一种时代跃迁。如果把生产力比作生命有机体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就是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物的要素则是它的“骨骼”和“血肉”。与生物进化的过程一样,社会生产越是走向高级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是重要,直至生命攸关。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投资取向上就必须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发展。我想,近些年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也应当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作为适应这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应当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的掌握者,他们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部分人员的利益。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所有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但是在传统教科书的定义中,所有制关系只是表现在人对于有形之物的占有关系,以及通过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待遇。但是,我在前面谈到,在未来社会,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会是无形之物,比如知识、发明、管理能力等。那么这些无形之物是不是也可以纳入生产资料的范畴呢?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呢?我认为应当是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理由。一个DVD光盘加上刻内容的加工费,大概需要10元钱;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电影,那么价值1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多媒体软件,可能价值10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平台操作系统,可能价值10000元;而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可能价值100000元甚至更高。物的生产资料是相同的,都是光盘。生产工具也是相同的,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刻盘机。有形之物的生产者也是相同的,都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程序操作员。我们知道,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在于内容及营销的策划,其中主要的是关于内容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些无形之物。因此,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进入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和分配。也就是说,在进行交换和分配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地形之物的占有应当作为资本的占有出现,而不是仅仅作为劳动的付出。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这些无形之物有可能越来越成为资本的重要来源。我想,这应当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谈到上面这些,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呢?我想教育在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进一步清晰的事情是很多的。首先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知识信息的传递:我们的课堂教授、我们的教科书上传播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可以有许多定义,但知识在本质上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考的结果。虽然我上面谈到的无形之物包括知识,但不是静态的知识本身,而应当是一种被活化了的、具有能动性的知识,这表现于知识的重组、运用、演绎、发明与创造。这就像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一样:静态的货 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运作起来并带来收益的货币才可能成为资本。因此,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活化旧有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再比如,高校招生的问题。虽然我刚才谈到,对于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以资本的占有关系的形式出现。但是事实上,在我国,真正能够实现这种资本的占有关系的比重还很小。就目前的形势看,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劳动者的素质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许多劳动者不能适应现代生产。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大批素质好的劳动者,而这些人才更适宜于在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因为,大学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招生中,这类学生的招生数量实在是太少。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涉及观念、就业机会、工作待遇以及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从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考虑,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我认为,必须扩大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比例,同时也要开通高职升入本科大学的路径。这样,才能尽快解决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知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两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文化含义,我想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可能比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还要重要。道理很清楚,先进文化内涵着时代精神,内涵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哲学和基本价值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也许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但现在许多愚昧迷信被当作信条,一些与道德相违背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人的行为规范,一些正常的东西反而变得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些学者不得不提出“底线伦理”的问题。就像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达博士所说的那样:“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2](P3)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核心是发展教育,特别是大众性的普及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全民教育。 现在,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弹的现象,中小学辍学的现象仍然很多。不仅山区农村学生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即便在城镇,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读书,是实施全民教育的最大障碍。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必须分析原因。这里肯定有社会的经济的以及观念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学校期间不愿意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几乎都集中在课程内容:是因为学的东西没有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那么我们削减一些知识课,再加上一些活动课,问题就解决了吗?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在教育模式上,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很深的。封建传统教育的要害有两点:读书做官与严加管教。一个是功利性利诱,一个是棍棒式教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压抑以至摧残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个性。 教育,其本意是引出、引导。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P409)可见,孟老先生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家。每一个人天生都有教育的欲望,也都有受教育的欲望,这应当是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走向上面谈到的封建教育模式的两个弊端。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小学或者中学都会有这样的作文题目:你长大以后干什么?从小立志似乎是很重要的。教育者一般说来希望孩子们有远大抱负,他们认为利益诱惑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好方法,甚至会认为利益越大诱惑力越强,则学习动力越大,于是帮助孩子建立不切实际的理想。可是教育者心理可能也明白,那些“远大理想”真能实现的是微乎其微的。在这个时候,他们恰恰忘记了,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他认为应当得到而没有得到,产生于他的成就感被完全抹杀。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就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管教。正是这些,导致了单一的培养模式,也构建了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会愿意读书呢?由此可见,把问题完全归罪于学校教的知识没有用,因此学生不愿意学,可能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精英的教育,其出发点与古代科举相差无几。我前面谈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大学招生等问题都与此有关。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说,“学为仕途”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4]。这是与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们是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我们应当树立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基础教育,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为此,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教育规律有关,应当与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有关。根据我上面谈到的那些看法,主要是根据我校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提出东北师范大学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精神是:尊重的教育。 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教会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必要的知识,鼓励学生创造的激情;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发展,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所以提倡这种理念,是希望我们东北师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贯穿这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感悟到这种理念;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这样,我们就能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学习后思考的点滴体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还是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交流和进一步的思考,能够把一些问题想得更透一些,更全面一些。这不仅是“三讲”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指导我们未来的工作也将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孟子·尽心章句上[A].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 践行   忠实 )

“三个代表”思维方式解读怎么写

一、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关于这个命题,我想首先应当回答的问题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其标志是什么。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技术等诸要素的总和,是一种既得的现实的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一般有三大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干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合称为生产资料。毛泽东把它简约为“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1](P319),即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而其发展程度的标志便是生产工具。我们经常说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或者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子时代或者称之为后工业时代,均是如此,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进一步,我们仔细想一下会发现,上面谈到的那些生产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有形之物,或者说,是实实在在的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感悟到,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可能会是无形之物。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在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在手机上流动的声音;在旅游网点上走动的人群以及人们追逐的人文精神等等。而恰恰是经营着这些无形之物的企业是现今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最为强劲的企业。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些企业经营的是无形之物,就某一个企业而言,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为穷光蛋。那么,这些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呢? 因此,在谈到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应当涉及到上面谈到的无形的东西。这些东西抽象出来就是两条: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我想,小平同志做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而科学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企业的人文精神等等。可以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将会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是生产力系统内在机制的一种时代跃迁。如果把生产力比作生命有机体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就是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物的要素则是它的“骨骼”和“血肉”。与生物进化的过程一样,社会生产越是走向高级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是重要,直至生命攸关。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投资取向上就必须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发展。我想,近些年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也应当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作为适应这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应当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的掌握者,他们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部分人员的利益。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所有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但是在传统教科书的定义中,所有制关系只是表现在人对于有形之物的占有关系,以及通过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待遇。但是,我在前面谈到,在未来社会,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会是无形之物,比如知识、发明、管理能力等。那么这些无形之物是不是也可以纳入生产资料的范畴呢?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呢?我认为应当是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理由。一个DVD光盘加上刻内容的加工费,大概需要10元钱;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电影,那么价值1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多媒体软件,可能价值10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平台操作系统,可能价值10000元;而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可能价值100000元甚至更高。物的生产资料是相同的,都是光盘。生产工具也是相同的,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刻盘机。有形之物的生产者也是相同的,都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程序操作员。我们知道,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在于内容及营销的策划,其中主要的是关于内容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些无形之物。因此,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进入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和分配。也就是说,在进行交换和分配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地形之物的占有应当作为资本的占有出现,而不是仅仅作为劳动的付出。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这些无形之物有可能越来越成为资本的重要来源。我想,这应当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谈到上面这些,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呢?我想教育在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进一步清晰的事情是很多的。首先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知识信息的传递:我们的课堂教授、我们的教科书上传播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可以有许多定义,但知识在本质上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考的结果。虽然我上面谈到的无形之物包括知识,但不是静态的知识本身,而应当是一种被活化了的、具有能动性的知识,这表现于知识的重组、运用、演绎、发明与创造。这就像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一样:静态的货 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运作起来并带来收益的货币才可能成为资本。因此,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活化旧有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再比如,高校招生的问题。虽然我刚才谈到,对于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以资本的占有关系的形式出现。但是事实上,在我国,真正能够实现这种资本的占有关系的比重还很小。就目前的形势看,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劳动者的素质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许多劳动者不能适应现代生产。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大批素质好的劳动者,而这些人才更适宜于在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因为,大学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招生中,这类学生的招生数量实在是太少。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涉及观念、就业机会、工作待遇以及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从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考虑,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我认为,必须扩大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比例,同时也要开通高职升入本科大学的路径。这样,才能尽快解决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知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两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文化含义,我想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可能比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还要重要。道理很清楚,先进文化内涵着时代精神,内涵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哲学和基本价值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也许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但现在许多愚昧迷信被当作信条,一些与道德相违背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人的行为规范,一些正常的东西反而变得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些学者不得不提出“底线伦理”的问题。就像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达博士所说的那样:“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2](P3)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核心是发展教育,特别是大众性的普及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全民教育。 现在,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弹的现象,中小学辍学的现象仍然很多。不仅山区农村学生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即便在城镇,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读书,是实施全民教育的最大障碍。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必须分析原因。这里肯定有社会的经济的以及观念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学校期间不愿意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几乎都集中在课程内容:是因为学的东西没有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那么我们削减一些知识课,再加上一些活动课,问题就解决了吗?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在教育模式上,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很深的。封建传统教育的要害有两点:读书做官与严加管教。一个是功利性利诱,一个是棍棒式教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压抑以至摧残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个性。 教育,其本意是引出、引导。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P409)可见,孟老先生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家。每一个人天生都有教育的欲望,也都有受教育的欲望,这应当是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走向上面谈到的封建教育模式的两个弊端。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小学或者中学都会有这样的作文题目:你长大以后干什么?从小立志似乎是很重要的。教育者一般说来希望孩子们有远大抱负,他们认为利益诱惑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好方法,甚至会认为利益越大诱惑力越强,则学习动力越大,于是帮助孩子建立不切实际的理想。可是教育者心理可能也明白,那些“远大理想”真能实现的是微乎其微的。在这个时候,他们恰恰忘记了,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他认为应当得到而没有得到,产生于他的成就感被完全抹杀。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就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管教。正是这些,导致了单一的培养模式,也构建了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会愿意读书呢?由此可见,把问题完全归罪于学校教的知识没有用,因此学生不愿意学,可能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精英的教育,其出发点与古代科举相差无几。我前面谈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大学招生等问题都与此有关。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说,“学为仕途”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4]。这是与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们是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我们应当树立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基础教育,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为此,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教育规律有关,应当与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有关。根据我上面谈到的那些看法,主要是根据我校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提出东北师范大学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精神是:尊重的教育。 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教会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必要的知识,鼓励学生创造的激情;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发展,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所以提倡这种理念,是希望我们东北师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贯穿这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感悟到这种理念;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这样,我们就能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学习后思考的点滴体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还是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交流和进一步的思考,能够把一些问题想得更透一些,更全面一些。这不仅是“三讲”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指导我们未来的工作也将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孟子·尽心章句上[A].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 思维方式   解读 )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怎么写

一、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关于这个命题,我想首先应当回答的问题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其标志是什么。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技术等诸要素的总和,是一种既得的现实的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一般有三大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干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合称为生产资料。毛泽东把它简约为“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1](P319),即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而其发展程度的标志便是生产工具。我们经常说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或者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子时代或者称之为后工业时代,均是如此,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进一步,我们仔细想一下会发现,上面谈到的那些生产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有形之物,或者说,是实实在在的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感悟到,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可能会是无形之物。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在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在手机上流动的声音;在旅游网点上走动的人群以及人们追逐的人文精神等等。而恰恰是经营着这些无形之物的企业是现今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最为强劲的企业。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些企业经营的是无形之物,就某一个企业而言,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为穷光蛋。那么,这些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呢? 因此,在谈到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应当涉及到上面谈到的无形的东西。这些东西抽象出来就是两条: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我想,小平同志做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而科学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企业的人文精神等等。可以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将会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是生产力系统内在机制的一种时代跃迁。如果把生产力比作生命有机体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就是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物的要素则是它的“骨骼”和“血肉”。与生物进化的过程一样,社会生产越是走向高级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是重要,直至生命攸关。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投资取向上就必须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发展。我想,近些年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也应当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作为适应这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应当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的掌握者,他们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部分人员的利益。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所有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但是在传统教科书的定义中,所有制关系只是表现在人对于有形之物的占有关系,以及通过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待遇。但是,我在前面谈到,在未来社会,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会是无形之物,比如知识、发明、管理能力等。那么这些无形之物是不是也可以纳入生产资料的范畴呢?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呢?我认为应当是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理由。一个DVD光盘加上刻内容的加工费,大概需要10元钱;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电影,那么价值1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多媒体软件,可能价值10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平台操作系统,可能价值10000元;而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可能价值100000元甚至更高。物的生产资料是相同的,都是光盘。生产工具也是相同的,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刻盘机。有形之物的生产者也是相同的,都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程序操作员。我们知道,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在于内容及营销的策划,其中主要的是关于内容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些无形之物。因此,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进入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和分配。也就是说,在进行交换和分配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地形之物的占有应当作为资本的占有出现,而不是仅仅作为劳动的付出。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这些无形之物有可能越来越成为资本的重要来源。我想,这应当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谈到上面这些,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呢?我想教育在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进一步清晰的事情是很多的。首先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知识信息的传递:我们的课堂教授、我们的教科书上传播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可以有许多定义,但知识在本质上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考的结果。虽然我上面谈到的无形之物包括知识,但不是静态的知识本身,而应当是一种被活化了的、具有能动性的知识,这表现于知识的重组、运用、演绎、发明与创造。这就像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一样:静态的货 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运作起来并带来收益的货币才可能成为资本。因此,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活化旧有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再比如,高校招生的问题。虽然我刚才谈到,对于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以资本的占有关系的形式出现。但是事实上,在我国,真正能够实现这种资本的占有关系的比重还很小。就目前的形势看,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劳动者的素质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许多劳动者不能适应现代生产。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大批素质好的劳动者,而这些人才更适宜于在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因为,大学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招生中,这类学生的招生数量实在是太少。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涉及观念、就业机会、工作待遇以及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从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考虑,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我认为,必须扩大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比例,同时也要开通高职升入本科大学的路径。这样,才能尽快解决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知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两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文化含义,我想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可能比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还要重要。道理很清楚,先进文化内涵着时代精神,内涵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哲学和基本价值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也许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但现在许多愚昧迷信被当作信条,一些与道德相违背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人的行为规范,一些正常的东西反而变得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些学者不得不提出“底线伦理”的问题。就像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达博士所说的那样:“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2](P3)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核心是发展教育,特别是大众性的普及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全民教育。 现在,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弹的现象,中小学辍学的现象仍然很多。不仅山区农村学生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即便在城镇,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读书,是实施全民教育的最大障碍。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必须分析原因。这里肯定有社会的经济的以及观念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学校期间不愿意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几乎都集中在课程内容:是因为学的东西没有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那么我们削减一些知识课,再加上一些活动课,问题就解决了吗?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在教育模式上,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很深的。封建传统教育的要害有两点:读书做官与严加管教。一个是功利性利诱,一个是棍棒式教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压抑以至摧残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个性。 教育,其本意是引出、引导。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P409)可见,孟老先生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家。每一个人天生都有教育的欲望,也都有受教育的欲望,这应当是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走向上面谈到的封建教育模式的两个弊端。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小学或者中学都会有这样的作文题目:你长大以后干什么?从小立志似乎是很重要的。教育者一般说来希望孩子们有远大抱负,他们认为利益诱惑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好方法,甚至会认为利益越大诱惑力越强,则学习动力越大,于是帮助孩子建立不切实际的理想。可是教育者心理可能也明白,那些“远大理想”真能实现的是微乎其微的。在这个时候,他们恰恰忘记了,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他认为应当得到而没有得到,产生于他的成就感被完全抹杀。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就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管教。正是这些,导致了单一的培养模式,也构建了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会愿意读书呢?由此可见,把问题完全归罪于学校教的知识没有用,因此学生不愿意学,可能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精英的教育,其出发点与古代科举相差无几。我前面谈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大学招生等问题都与此有关。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说,“学为仕途”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4]。这是与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们是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我们应当树立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基础教育,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为此,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教育规律有关,应当与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有关。根据我上面谈到的那些看法,主要是根据我校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提出东北师范大学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精神是:尊重的教育。 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教会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必要的知识,鼓励学生创造的激情;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发展,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所以提倡这种理念,是希望我们东北师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贯穿这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感悟到这种理念;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这样,我们就能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学习后思考的点滴体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还是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交流和进一步的思考,能够把一些问题想得更透一些,更全面一些。这不仅是“三讲”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指导我们未来的工作也将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孟子·尽心章句上[A].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 重要思想   民族 )

“三个代表”是建党治国的指南怎么写

一、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关于这个命题,我想首先应当回答的问题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其标志是什么。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技术等诸要素的总和,是一种既得的现实的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一般有三大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干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合称为生产资料。毛泽东把它简约为“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1](P319),即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而其发展程度的标志便是生产工具。我们经常说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或者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子时代或者称之为后工业时代,均是如此,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进一步,我们仔细想一下会发现,上面谈到的那些生产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有形之物,或者说,是实实在在的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感悟到,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可能会是无形之物。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在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在手机上流动的声音;在旅游网点上走动的人群以及人们追逐的人文精神等等。而恰恰是经营着这些无形之物的企业是现今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最为强劲的企业。而恰恰也是因为这些企业经营的是无形之物,就某一个企业而言,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为穷光蛋。那么,这些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呢? 因此,在谈到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应当涉及到上面谈到的无形的东西。这些东西抽象出来就是两条: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我想,小平同志做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而科学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企业的人文精神等等。可以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将会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是生产力系统内在机制的一种时代跃迁。如果把生产力比作生命有机体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就是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物的要素则是它的“骨骼”和“血肉”。与生物进化的过程一样,社会生产越是走向高级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是重要,直至生命攸关。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投资取向上就必须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发展。我想,近些年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也应当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作为适应这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就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应当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的掌握者,他们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力量。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部分人员的利益。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所有制关系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但是在传统教科书的定义中,所有制关系只是表现在人对于有形之物的占有关系,以及通过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待遇。但是,我在前面谈到,在未来社会,左右经济发展的根本代表将会是无形之物,比如知识、发明、管理能力等。那么这些无形之物是不是也可以纳入生产资料的范畴呢?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呢?我认为应当是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理由。一个DVD光盘加上刻内容的加工费,大概需要10元钱;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电影,那么价值1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多媒体软件,可能价值1000元;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平台操作系统,可能价值10000元;而如果这些内容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可能价值100000元甚至更高。物的生产资料是相同的,都是光盘。生产工具也是相同的,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刻盘机。有形之物的生产者也是相同的,都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程序操作员。我们知道,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在于内容及营销的策划,其中主要的是关于内容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产生价值差距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些无形之物。因此,对于这些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进入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交换和分配。也就是说,在进行交换和分配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地形之物的占有应当作为资本的占有出现,而不是仅仅作为劳动的付出。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这些无形之物有可能越来越成为资本的重要来源。我想,这应当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谈到上面这些,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呢?我想教育在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方面,必须进一步清晰的事情是很多的。首先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知识信息的传递:我们的课堂教授、我们的教科书上传播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可以有许多定义,但知识在本质上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考的结果。虽然我上面谈到的无形之物包括知识,但不是静态的知识本身,而应当是一种被活化了的、具有能动性的知识,这表现于知识的重组、运用、演绎、发明与创造。这就像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一样:静态的货 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运作起来并带来收益的货币才可能成为资本。因此,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活化旧有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再比如,高校招生的问题。虽然我刚才谈到,对于无形之物的占有关系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应当以资本的占有关系的形式出现。但是事实上,在我国,真正能够实现这种资本的占有关系的比重还很小。就目前的形势看,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劳动者的素质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许多劳动者不能适应现代生产。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大批素质好的劳动者,而这些人才更适宜于在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因为,大学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招生中,这类学生的招生数量实在是太少。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涉及观念、就业机会、工作待遇以及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从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考虑,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我认为,必须扩大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比例,同时也要开通高职升入本科大学的路径。这样,才能尽快解决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知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两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的文化含义,我想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可能比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还要重要。道理很清楚,先进文化内涵着时代精神,内涵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哲学和基本价值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精神也许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但现在许多愚昧迷信被当作信条,一些与道德相违背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人的行为规范,一些正常的东西反而变得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些学者不得不提出“底线伦理”的问题。就像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达博士所说的那样:“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2](P3)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核心是发展教育,特别是大众性的普及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全民教育。 现在,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弹的现象,中小学辍学的现象仍然很多。不仅山区农村学生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即便在城镇,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读书,是实施全民教育的最大障碍。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必要的约束,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必须分析原因。这里肯定有社会的经济的以及观念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学校期间不愿意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几乎都集中在课程内容:是因为学的东西没有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那么我们削减一些知识课,再加上一些活动课,问题就解决了吗?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在教育模式上,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很深的。封建传统教育的要害有两点:读书做官与严加管教。一个是功利性利诱,一个是棍棒式教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压抑以至摧残学生自主学习的天性和自由发展的个性。 教育,其本意是引出、引导。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P409)可见,孟老先生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家。每一个人天生都有教育的欲望,也都有受教育的欲望,这应当是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走向上面谈到的封建教育模式的两个弊端。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小学或者中学都会有这样的作文题目:你长大以后干什么?从小立志似乎是很重要的。教育者一般说来希望孩子们有远大抱负,他们认为利益诱惑是增强学习动力的好方法,甚至会认为利益越大诱惑力越强,则学习动力越大,于是帮助孩子建立不切实际的理想。可是教育者心理可能也明白,那些“远大理想”真能实现的是微乎其微的。在这个时候,他们恰恰忘记了,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他认为应当得到而没有得到,产生于他的成就感被完全抹杀。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就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管教。正是这些,导致了单一的培养模式,也构建了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会愿意读书呢?由此可见,把问题完全归罪于学校教的知识没有用,因此学生不愿意学,可能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精英的教育,其出发点与古代科举相差无几。我前面谈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大学招生等问题都与此有关。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说,“学为仕途”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4]。这是与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们是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我们应当树立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基础教育,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长。为此,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教育规律有关,应当与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有关。根据我上面谈到的那些看法,主要是根据我校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提出东北师范大学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精神是:尊重的教育。 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教会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必要的知识,鼓励学生创造的激情;我们提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发展,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所以提倡这种理念,是希望我们东北师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贯穿这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感悟到这种理念;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这样,我们就能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学习后思考的点滴体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还是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交流和进一步的思考,能够把一些问题想得更透一些,更全面一些。这不仅是“三讲”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指导我们未来的工作也将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孟子·尽心章句上[A].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 治国   建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