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范文模板

共有239人参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怎么写,3307字免费三个代表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怎么写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范文(3307字)

编辑。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

摘 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境界。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它们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源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判断它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邓小平特别强调了生产力观点,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荃础,离开了这一点就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个代表”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新发展,凝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的根本标志与根本要求就是代表和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则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观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指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要求有先进的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看作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反复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需要先进文化的智力支持和文化依托,没有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知识、理论武装,就难以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中有更大的作为。同样,先进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最新经济运行方式和新科技手段的介人,否则,文化发展就难以有更大的实力。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论述,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本质要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坚持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它既承认生产力、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又高度重视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思想体系,作为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而来的,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因此,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二个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其精神实质就在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在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方面,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建设。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向人民负责,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惟一、根本的宗旨,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毛泽东一早就说过:‘“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邓小平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在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之后,紧接着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本质。这是与其他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所在。特别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它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义和价值。邓小平始终强调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来衡量党的各项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学习中国www.Lwlm.com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利于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进而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形势下的重新概括,其具体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49235/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三个代表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三个代表范文

“三个代表”与中共党史研究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党史   中共 )

浅论灌输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运用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重要思想   灌输 )

浅析“三个代表”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浅析   代表 )

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辨析   方向 )

“三个代表”与党的新型执政观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执政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