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范文模板

共有373人参考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怎么写,3095字免费三个代表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怎么写

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范文(3095字)

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他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他还强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三个代表”的思想完全合乎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和文化是运动的,并且是生生不息的。庄子曾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他还说过:“时有终始,世有变化。”(《庄子·则阳》)孔子也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意即事物在时间上像川流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朱熹注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并引程子语云:“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每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都会因时间的不同和空间的差别而发生质或量、内容或结构的变化。

文化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时代均有其不同的经济文化形态,有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的欲望,有不同价值标准,有不同的哲学、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文化的时代性,可从如下三方面来理解:

其一,文化内容和形式具有时代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有史前文化、上古文化、中古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分。从经济生产的角度划分,则有狩猎采集文化 、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或称信息文化、后现代文化)等。上古时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舟船和马车等,而不会是火车、轮船和飞机。中古时代也不可能出现电视、电话、计算机等现代科技产品。

文化观念也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例如,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崇尚节俭,不鼓励超前消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部门则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增加消费。再如唐代女子以丰满为美,而现在则以苗条为美。可见文化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是十分明显的。

其二,人的认识有时代性。

人的认识也有时代性,时代不同,认识也不同。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条件,这些条件是规定时代的,同时也限制着人们的认识。荷马时代不可能出现莎士比亚,夏商周时代不可能产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诗人,唐代也不可能产生屈原这样的诗人。由于人的认识有时代性,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或理论也必然具有时代性。

其三,人的行为有时代性。

人的行为不能与其所处的时代相违,故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时代背景。倘若不了解历史上某人所处的时代,就很难理解他的行为与活动。远的且不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的行为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许多人都做了与正常状态相违的事情。如果不了解文化大革命,就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当时人们的反常行为。

文化的时代性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和特征。每一种文化既不能脱离时代性的规定,也不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相违。无论做什么事,既不能超乎时代,也不能落后于时代。

任何一个党的理论或思想也一样。如果脱离时代,作茧自缚,固步自封,则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也就不会有活力,更不会有吸引力。世界已进入21世纪,旧的一些建党理论和思想已无法解释千变万化的世界,无法适应中国的现实。如果不进行创新和发展,就不可能适应时代,就不可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传·下》)也就是说,处于困境就要变通,变通则可以顺达,顺达则可以长久。所谓“通变之谓事”,(《周易·系辞传·上》)意即:通晓事物的变化而有所作为就叫做“事业”。只有“知变化之道者”(《周易·系辞传·上》)才能推陈出新,走向时代的前列。

《周易》中有“与时偕行”之语,曾出现三次:一次出现在《乾卦·象辞》:“‘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一次出现在《损卦·彖辞》:“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一次出现在《益卦·彖辞》:“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何谓“与时偕行”?唐人孔颖达疏云:“生

物不息,言‘与时偕行’也。偕,俱也。诸儒以为建辰之月,万物生长,不有止息,与天时而俱行。……同於天时生物不息,故言‘与时偕行’也。”(《周易正义》卷一)用现代汉语来说,“与时偕行”就是“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要“与时代同行”。在《庄子》一书中则有“与世偕行”(《庄子·则阳》)之语。“与世偕行”和“与时偕行”一样,都是“与时俱进”之意。

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表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跟不上世界文化的发展,便会落后,便会受强国欺凌和压榨。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才逐步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作为一个执政党也一样,只有适应时代,遵循变化规律,才能自强不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世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果不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新理论、新思想来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如果不提高适应当代世界激烈竞争的能力,就难以领导全国人民跟上时代。实践证明:创新是党发展壮大的生机和源泉,只有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因此,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三个代表”思想是与邓小平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要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不发生逆转。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应付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挑战,才能与时俱进,赶上时代。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49247/

《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三个代表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三个代表范文

“三个代表”与中共党史研究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党史   中共 )

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我党   所处 )

浅论灌输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运用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重要思想   灌输 )

浅析“三个代表”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浅析   代表 )

学习“三个代表”—方向的辨析怎么写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论断,对中共党史研究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为党史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先进阶级,都曾体现过、实践过;但能始终坚持的,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凡是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阶级和政党,在其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曾代表过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过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过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注: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文的题注,《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1968年版,第1087页。)。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史而论,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的象征。他的一批忠诚革命之信徒大都集中于国民党内,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依靠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社会上是有威信的。其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纲领相一致,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曾经顺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所以两党合作,发动了中国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但不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中共分裂。从此,这个党完全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执行了一条“卖国、独裁、内战”三为一体的反动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最终为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所推翻。纵观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奴隶社会末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末期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时期内虽然也曾是“三个代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不可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他们不过都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这就说明,不是任何阶级和政党都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 再从苏联共产党的发展来看,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开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创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许多曲解,但从性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从根本来说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他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西方压力下,头脑不清醒,连自己正确的东西都否定了”(注:刘华秋:《指导新时期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体会》,200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9版。),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把“突破”旧模式变成了“彻底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随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得手,便招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个教训说明,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如果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会走向反面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生命,是无产阶级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而发展壮大的历史。她在每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包括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统一战线史,以及自身建设史,包括思想史、组织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是围绕“三个代表”这个根本的。因此,我们研究中共党史,也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来研究。这样,就能挖掘深度,具有高度,就能找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坚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提高加强党的建设的自觉性,使我们党永葆革命青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总之,“三个代表”是党史研究的中心,党史研究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方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近80年的里程,其道路虽坎坷而曲折,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无愧于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如果偏离“三个代表”去研究党史,用神来之笔任意涂抹,那给后人留下的将不是资政育人的传信史书,而是一部真中有假虚实难分的演义。弄不好就会被人拿来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三个代表”为党史资政育人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存史、资政、育人,是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资政是指用历史经验来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以利于掌握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工作做的更好,更有进步”。(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 0页。)育人是用党的光辉业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当代,昭示后人,使我们的事业代代相传,永不变色。 所以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知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课书,懂得党是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而诞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而制定的,在贯彻实施中积累的经验(含教训),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干部不忘记它,始终坚持它,就有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有了保障,我们的四化大业就大有希望。 三、“三个代表”为检验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标准 以往检验党史研究成果的标准,一般是以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来衡量的。这一标准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如果歪曲历史,离开历史的真实而随风改写历史,当然是极坏的作品,极恶劣的作风。但是仅仅考虑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史事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度,并不能说明认识了党的历史本质和掌握了其规律。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则为评价党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标准,即是要看党史著作是不是反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不是反映了党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不是正确地、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一本党史著作出版,判定它是否写得成功,只要用“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检验,便可知道。党史著作中反映了党在社会变革中的先进作用,即反映了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便能使人们读后知道共产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领导水平,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奉献,而奋斗。这样的史书,就可以起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史研究成果只是文山会海的资料堆积,或只孤立地写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这就很不成功。因为这只反映了党史一个侧面,或只写了一条线,还远远不是党史的全部,没有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无法总结出符合“三个代表”的历史经验,看不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什么,这样的党史著作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党史著作。党的历史应当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团结党的朋友,共同奋斗的历史,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是立体的,不只是一个面或一条线。 然而,要使大量优秀的党史著作问世,还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困难再大,问题再多,也不能离开“三个代表”的标准去敷衍。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写出更多更好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党史著作。只有这样的党史著作,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推翻的经得起考验的信史。它将成为传世之作,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把党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推向新的水平。 ( 辨析   方向 )

与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有关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