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免费下载

共有155人下载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范本,8987字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格式模板免费下载

文库文档: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档格式:word文档

资源语言:简体中文

核心要点: 马克思 指向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全文字数:8987字

下载次数:155

在线试听:试听全文

上传时间:2019/12/24 星期二 11:23:05

范文《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doc》内容预览及下载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范文(部分内容)

无论透过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语境,还是透过后现代有关马克思哲学评述的语境,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都会为我们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向度,才能明白马克思无论是在谈自然还是谈社会、谈经济还是谈政治、谈历史还是谈现实、谈科学还是谈艺术,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本质的哲学提问,即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正是如此,马克思没有让自己的哲学停留在形...

文档下载地址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DOC》

免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本下载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doc下载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 马克思   异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doc下载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 是一门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doc下载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 马克思   有机体 )

市场经济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doc下载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 市场经济   人生价值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观点辨正.doc下载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 辨正   本体论 )